山东现代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鲁现代教字〔2021〕12号 2021年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鲁高字〔2021〕4号)等文件精神,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遵循课程建设规律。根据通识类和专业类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找准各门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突显课程“育德”功能。要强化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中基础性地位,既要克服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现象,又要反对课程教学的机械化、教条化、同质化和去专业化、去知识化, 真正达到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实施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当好青年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塑造者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4.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其成长过程的阶段性、时代性、个性化和矛盾性发展规律。要突出问题导向,切实加强学生知识体系搭建、价值观塑造和情感心理的培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在潜移默化中把课程“育德”功能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二、建设目标

    按照“先建设后评选”原则,通过试点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分阶段有序推进,立项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树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凝练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积极打造学院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努力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育人机制

    强化价值塑造的重要作用,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并在专业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体现知识传授过程价值塑造的实现度;课程建设、教学竞赛、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增设“思政功能”考核,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塑造”指标。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通识和专业课育人作用

    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正能量。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任课教师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始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

    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成为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的好老师。倡导教研室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把课程思政的教学难题找准,增强教学精准性、针对性;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交流先进经验;坚持集中备课,充分运用学科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等手段,引导教师对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和教学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开展专题培训、专家学者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做好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四)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五)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将价值塑造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塑造作为重要的检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要考量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一流课程”立项建设、验收中增设价值塑造或德育功能;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含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设置价值塑造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一)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

    二级学院(部)根据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计划,要体现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用以指导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二)完善教学相关资料的修订,使得课程思政有章可循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思政目标要求,课程对目标的支撑度等。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的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中体现每次课的育人目标、思政融入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

    4.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确保相关课程“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到100%,并鼓励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编写教材和教学指导书(参考书)。

    (三)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为课程思政改革指明方向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选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教师申报、学校认定立项、二级学院(部 )建设的方式进行,研究期限为1年。

    (四)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做好铺垫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每学年,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整体计划,遴选一定数量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相结合、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步骤。学校依据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在建设期内分批次认定20门左右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五)实施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遴选,树立课程思政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通过学生评选、专家评议、教师教学观摩评价等形式,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主讲教师中评选出10名优秀教师,授予“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六)以项目与活动为抓手,全面促进立德树人

    1.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努力践行“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经典诗文朗诵、红歌合唱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团政策理论的学习和领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以“授好课、磨‘金’课”活动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服务,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1)打造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课堂内外、线上线 下互动交流,注重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影响学生。

    (3)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专业或课程组为单位,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备思政”,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5.开展“课程负责人说课程”活动。每学年,二级学院(部)重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要开展1次的课程负责人说课程活动,主要阐述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邀请本学院教师参与讨论学习,从而理清建设思路,推广优秀的做法和经验。

    (七)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育人评价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坚持OBE理念,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思政元素和德育要素,并以此为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优化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持续加强和改进课程育人功能,持续通过教学建设、教学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学校校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党政办、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团委、二级学院(部)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思政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课程思政建设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各部门联动配合,二级学院(部)推进落实,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到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二)加强组织实施

    二级学院(部)由院长(主任)直接负责组织实施,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本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计划,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中,有机融合在本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和亮点。要加强院二级学院(部)、教研室、专业、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究,研究提出具体措施,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学校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考评、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调研学习

    为拓宽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做法,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人员前往省内外兄弟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调研学习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讲座,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提高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能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实施。

     (五)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资助,每门试点建设的课程思政项目予以一定经费支持;同时开展教师讲课比赛,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奖励;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劳务报酬、宣传等方面的费用进行支持和倾斜。

    (六)典型宣传和推广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赋予课程思政建设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学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刊、宣传栏等多种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总方针落在实处。

版权所有: 山东现代学院-教学工作网
Copyright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3327号-2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31-8970159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