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鲁现代教字〔2019〕7号 2019年6月25日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的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我校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同时做好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的培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课程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坚持统筹规划

    结合我校实际,统筹规划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优化整合各类课程建设和认定项目,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三)坚持改革创新

    以新理念、新方法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四)坚持特色发展

    依托我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重点支持基础扎实、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目标

    全面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导激励教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素质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基于过程和能力的全过程考核,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

    5年内,重点建设30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0-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获批3-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总体要求

    (一)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按照新时代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要求,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1.提升高阶性

    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

    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

    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二)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健全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等,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支持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的知识内容,完善丰富教学案例,加快建设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打造师德师风优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效突出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中心完善过程评价制度

     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五、一流本科课程类型

    (一)线上一流课程

    线上一流课程是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每年立项一定数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立项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成上线即为校级线上一流课程。

    (二)线下一流课程

    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是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打造名师名课。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是指基于慕课(MOOC)、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结合学院实际对课程进行改造,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比例不低于20%,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是基于“智能+教育”,把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深度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通过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不单独立项建设。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有学分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六、一流本科课程申报

    (一)申报条件

    1.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本科课程,至少经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且未来三年能稳定开设。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倾向于量大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专业优势及特色的专业课程、具有服务地方或行业的其他应用型课程。

    2.课程符合“两性一度”的标准,即符合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3.课程能够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同行和学生广泛认可,有典型性和推广性,在校内外能够发挥较强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4.课程负责人应为学校在岗教师,原则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主讲该门课程一个学期以上,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教书育人责任感强,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5.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课程负责人最多申报一项。

   (二)申报要求

    1.材料:课程负责人填写《山东现代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1)(一式二份)并提供说课PPT及必要佐证材料,并提交至教务处。

    2.名额分配:原则上每个本科专业申报1-2门课程。

七、一流本科课程评审

    (一)评审机构

    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评审,教务处负责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评审程序

    教务处会根据《山东现代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包括佐证材料)对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评审时课程负责人需现场汇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现场综合评分并提确定立项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立项进行建设。

八、激励措施

    (一)专项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学校按照相关要求预拨建设经费,线下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经费为5万元/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根据建设内容和评定结果进行资助。经费分两期下拨,立项后下拨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剩余50%。对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将撤销立项、不予后期经费资助,对顺利结项的授予“山东现代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称号。

    (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

    学校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遴选“建、用、学、管”效果好的优质课程,推荐申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对入选的省级一流课程,学校配套给予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制作、论文发表、教材出版、调研培训、课件开发和网络资源建设等课程资源更新,并按照学校相关办法给予绩效奖励,各级各类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申报中优先推荐。

    (三)学校组织对立项课程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包括查阅档案、组织听课、访谈学生等,重点对比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及其实践推广应用价值,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版权所有: 山东现代学院-教学工作网
Copyright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3327号-2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31-8970159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