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关于美育的实施意见

鲁现代院字〔2021〕43号 2021年12月25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2020〕36号《教育 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6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精神,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美育教育应引导学生完美人格的生成,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的深入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以引领学生“走向美的人生 ”为切入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明成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2.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营造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氛围。

    3.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4.坚持特色发展。注重艺术经典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根据地方学校优势和特点,整合各类美育资源,注重艺术经典作品赏析,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

    (三)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和改进我校美育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教学体系,切实 开展美育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美育课程内容,构建美育育人体系

    (一)创新美育育人体系

    美育教育要以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审美与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道德美育为四项基本内容,美育与德育结合、美育与智育的结合、美育与体育结合、美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育人体系,将美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三)完善课程设置

    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构建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四)创新美育育人模式。

    教学中贯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挖掘体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中的多元育人功能,强化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表现力和创造力。重视环境育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功能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五)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要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一)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探讨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美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情操、细化学生心灵、开阔学生胸襟,真正促使其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加强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支持学生艺术团参与地方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

    (四)加强校园美育文化建设。

    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美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开展对外美育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校园美育传统和特色。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美育项目,形成特色品牌项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五)创建中华文化馆,打造校园美育亮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创建山东现代学院国学馆。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为重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十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国中医、中国武术”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美德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和统一指挥。成立学校美育中心,建立美育教研室,负责全校美育工作的工作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美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二)制度保障。

    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美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学校年度美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学校美育工作配套制度和措施,将学校体育育人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全程。

    (三)队伍保障。

    建立一支美育教师队伍,以适应美育育人的需求。有计划地培育和引进专兼职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科学合理确定美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美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四)条件保障。

    加大对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好学校美育中心,配备必要的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校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美育的良好氛围。

    (五)经费保障。

    学校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设立艺术教育活动专项经费给予美育活动与科研项目一定的启动经费、配套经费。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捐资支持我校美育教育事业。

版权所有: 山东现代学院-教学工作网
Copyright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3327号-2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31-8970159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