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鲁现代院字〔2022〕86号 2022年12月6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教育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鼓励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成才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3.总体目标

    以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引领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树立正确择业观,响应党和国家召唤,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二、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1.创新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劳动教育要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劳动精神和劳动品德教育为重点,构建以劳动习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品德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为四项基本内容,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基本劳动能力和基本劳动素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构建劳动教育基本内容。构建以劳动价值为引领的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素质的教育内容和进阶体系。

劳动习惯教育。加强劳动习惯教育,养成爱惜公物珍惜资源的生活习惯、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锐意探索精益求精的科研习惯、忠于职守讲究效率的工作习惯等基本习惯,形成一种自觉劳动的行为。

劳动技能教育。结合专业课教学,让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增长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品德教育。加强劳动品德教育,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德,引导学生奉献国家和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劳动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明确劳动相关内涵,对劳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劳动分工等思想有正确的认识,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学科专业课程融合渗透。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思想、理念和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之中,充分挖掘学科专业中蕴藏的劳动教育元素,瞄准不同学科的育人定位和目标,聚焦不同专业塑造人才必备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和创新品格,梳理提炼出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劳动教育实施目标与措施,真正运用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强化学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化功能,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锤炼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情感,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2.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精神培养有机结合,立足校园开 展卫生保洁、绿化设计、宿舍美化、校园风貌整治等公益劳动,与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劳动主题实践体验活动,使劳动精神的培养常态化。

宣传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中,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通过思想教育、典型引领等方式,大力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倡导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浓厚氛围,形成尊重劳动的时代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学生工作处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设定相应主题,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以五一劳动节为节点,打造富有特色的劳动文化节,推出“我身边最美劳动者”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激发学生“以劳动为荣”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团委积极打造劳动社团品牌,组织劳动志愿者,围绕“劳动” 主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自我宣传及劳动成果转化,鼓励学生研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自强之星”和勤工助学典型,在学生中形成促劳动、爱劳动,善劳动的良好氛围。

    立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统筹生产 实习、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 探索“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劳动实践。邀请专业劳动协会的人员到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

    3.实践活动感知体悟。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场域资源共享。社区、企业、部队、乡村等校外场域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培育资源,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学生到这些校外场所开展社会调查、务农劳动、社区服务、科技发明、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实践教学网站。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明确各类实践教学目标,实施分类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全面开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健全组织管理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交流。

    5.强化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创新创业活动、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增设学术自主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劳动实践子课题,积极推进“互联网+”“学科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进取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鼓励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就业,使学生把劳动分工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劳动行为,形成科学择业观。

    6.做好劳动教育日常工作。教务处负责统筹劳动教育,按照培养方案和学年进度合理谋划安排,下达劳动周计划。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学生处联合总务处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包干制,在校内道路、食堂、图书馆、公共区域设置卫生责任区,由二级学院分区包干,配合物业每周对各自包干区域进行卫生清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共创文明校园。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逐步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加大与总务处、图书馆、安保处等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俭学磨炼自身意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做好“文明宿舍”创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创造整洁、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加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勤于劳动的良好习惯,建设内务整洁、秩序井然的宿舍育人环境。

    团委创新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服务项目,每月公布志愿劳动服务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利用雷锋日、植树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志愿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公益服务,推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有关校领导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推进和协调工作。制定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劳动教育工作状况。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小组,由二级学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党组织副书记、团组织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为成员,统一领导本学院劳动教育的推动和协调工作。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劳动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实践技能、劳动成果、创新创业成绩、参加公益劳动情况等方面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

    3.队伍保障。建立由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专业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校内教师中遴选一批专职劳动教师。加强专职劳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培养,按照劳动教育的内容,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开展集中培训,迅速形成高质量的专业师资。

    4.条件保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汇聚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优化校园劳动教育资源,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5.经费保障。按照国家和山东省的有关规定,将劳动教育经费设立专门预算科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劳动教育与实践、师资培养与培训、表彰奖励等所需费用。

版权所有: 山东现代学院-教学工作网
Copyright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3327号-2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31-8970159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