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意见

鲁现代院字〔2020〕41号 2020年12月20日

 

    为深入贯彻国家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服务助力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落实践行全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精神及要求,按照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工会特色,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体系与机制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转化为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动力,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我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工会、依托工会、融入工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方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孕育营造产学研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生态。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挥工会平台与理论研究优势,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校地融合、校会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四大路径,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合作目标

    总体目标: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校地企政会”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产教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共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的开放式办学格局,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师生应用创新能力,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集聚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优势。

具体实现以下“三个一”目标:

    建设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基地。践行立足济南、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宗旨,力争每个专业至少建立1-2家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教育基地或者与当地某一行业进行深度合作。

    开展一批产学研深度合作项目,深度挖掘已有合作项目的优势潜力,突破拓展新的合作增长点,鼓励打破学院和专业限制,加强校内资源优化整合,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协同攻关,促进校地、校会、校企、校政之间深度融合,提升合作效能,打造深度合作项目。

    创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示范点。按照“项目管理、分步推进,示范引领、总结推广”的工作思路,重点选择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为试点,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示范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探索创建“形式多样、类型多样、特色多样”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色化、品牌化。在学校“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间内,以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使部分产学研合作项目或优势专业的建设水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三、合作原则

    (一)服务导向。以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乘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

    (二)统筹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规划,各二级学院(部)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政府相关机构、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三)重点支持。学校优先支持深度合作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

    (四)协同推进。加强与政府、工会、行业企业及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作用与优势,合力推进产 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四、合作内容

    产学研合作围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广泛开展,校地、校会、校企、校政合作内容及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共一新”:

    (一)学生共育。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作各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合作方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共同开展人才评价,实施订单式培养等。

    (二)专业共建。合作各方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各二级学院主动建立有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以市场、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动态 调整机制,邀请合作方参与新增专业开发和已有专业改造;校企共同开展市场调研,精准确定相关专业最新发展方向。

    (三)课程共建共享。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引入行业标准,共同开发建设面向行业和地方的应用型特色课程,并实 现同步共享。

    (四)师资共培。根据专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指导,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或实践级炼等方式,共同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合作单位人员提供业务或技能培训。

    (五)就业共谋。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中心,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通过组织就业培训、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向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等方式,构建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人才提升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 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闭环式毕业生服务社会情况反馈体系,及时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六)项目共研。联合申报研究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改革和科研项目,教学和科研成果奖;联合中报共建实验平台和研究基地;互相向对方开放各级各类大型仅器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共享共赢。共同研发合作,为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进、产品研发、企业产品质量与标准的 提高等服务提供技术保障.围绕行业、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项目需求共同开展应用研究,联合进行科技攻关;以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为主要落脚点,解决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推进科研创新。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在生产、管理领域的应用转化。

    (七)创新模式。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部)积极探索创建诸如共建行业企业学院、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服务项目等其 它多种类型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完善校院两级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体系,形成“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院二级学院(部)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与合力,学校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党委(院长)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负责人组成,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部)作为合作主体,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建立重点领域走访交流联络机制,负责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工作推进及落实。

    (二)经费保障。学校通过“项目引导”方式不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投入;对开展校地、校会、校企、校政深度合作的院二级学院(部),在安排专项经费上予以倾斜。各二级学院(部)利用各级各类教研教改、科研项目申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学校和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争取社会、行业、协会等专项经费对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三)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发展、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通过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产学研联席会议、专家论证会等形式,适时研判学校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发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情况分析段告,指导学校和二级学院根据产业需求增设或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

    (四)考核评价。明确宣传和舆论导向,鼓励各部门、单位和广大教职工广员对外联系,开展产教融合、科技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形成积极浓厚的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氛围。完善产学研评价激励机制,将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纳入各二级学院(部)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合作教育的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改革科研成果及其转化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以横向研究、应用研究、服务公众利益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其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完善职称评审政策,健全向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倾斜的职称评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 山东现代学院-教学工作网
Copyright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3327号-2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31-8970159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250104